• 市/州选择
  • 区/县选择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活动>威图展讯丨荷花开了——中国“荷”主题艺术展
威图展讯丨荷花开了——中国“荷”主题艺术展

报名时间:Mon Jul 17 00:00:00 GMT+08:00 2023至Sun Jul 30 00:00:00 GMT+08:00 2023

活动时间:Mon Jul 17 00:00:00 GMT+08:00 2023至Mon Jul 31 00:00:00 GMT+08:00 2023  已结束

活动地点:线上展览

联系电话:06315352283

主办单位:威海市图书馆

报名人数:0 / 20

  • 活动介绍
  • 评论0
  • 收藏0
  • 点赞0

威图展讯:荷花开了——中国“荷”主题艺术展
展览方式:线上展览
展览时间:2023.7.17-2023.7.31


61059ce5d44b816dff567c3fa30108d.png

 

前言

 

“荷花开了,银塘悄悄。新凉早,碧翅蜻蜓多少?六六水窗通,扇底微风。记得那人同坐,纤手剥莲蓬。”

——金农《荷塘忆旧图》

 

在之前的展览《古画里的夏日指南》中小编给各位介绍了夏日古人的生活状态,这一期展览紧接了之前最后一个主题,将其延展,来谈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荷”。

“荷”,亦称:荷华、菡萏、芙蓉、夫容、朱华、凌波仙子、水宫仙子、水芙蕖、水华、芰荷、水云、水旦、水芙蓉、草芙蓉……“荷”茎茄、“荷”叶蕸、“荷”本蔤、“荷”华菡、“荷”实莲、“荷”根藕、“荷”中菂、“荷”中薏。

汉武帝爱“荷”,凿“太液池”,制“越女舟”。羲之爱“荷”,植得千叶者数盆,亦便发花,相继不绝。那“荷”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小编今天就借助古代艺术品与各位细细分说。

 

00d16e187d55b33b534cdb2989852ad.png

 

在先秦文学中,《诗经》与《楚辞》常以“荷花”隐喻男女爱情,《陈风》以“荷”比喻身体硕大、健康端庄的女性,加之“莲蓬多子”,故先民对“荷”产生了生殖崇拜。在《九歌》记载的祭祀活动中,这种崇拜体现在巫师的穿着——“荷叶为衣”与“荷花为头饰”。“荷花头饰”成为了巫师沟通神明的媒介,在后世同时也衍生为女性头饰品与道家的“上清芙蓉冠”。

 

f92910f72938ea6f09cff3d78d0603f.png

《簪花仕女图》中的荷花头饰


024151b059d572c27c592c03100251d.png

清代 串玻璃珠龙花纹莲花冠

 

这种与神的沟通方式延展到青铜器上便成为了莲花状的“盖”。商代与西周初期的青铜器崇尚凝重威严的美学风格,西周后期,王室衰微,诸侯四起,装饰美学开始转向精巧空灵。从西周时期的晋侯晋候臣斤(pi)壶与春秋时期的莲盖夔龙纹方壶就能看出,纹饰与工艺由简入繁,线条由直转曲。这种风格的转变在莲鹤方壶则更明显,莲鹤方壶采用双层叠加的方式,莲瓣修长,与盖上展翅的仙鹤相呼应。

 

c175b9d4e75ff1d5bc773c36d096256.png

东汉 戈射收获画像砖


d73a78fe7829d063fc27370aa40c21c.png

戈射收获画像砖拓片


d3326ba8bfe9f91aadb81f19224d601.png

东汉 采莲图画像砖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风格较西周更为生活化,这种转变发展到了汉代,则表现为汉人画像砖中对于现世生活懵懂的捕捉冲动。东汉时期的《戈射收获画像砖》上半部分便是描绘猎人在荷塘捕猎野鸭的场景。猎手满弓搭箭,野鸭惊起,画面的动态性极强。相较之下,《采莲图画像砖》则显得静谧与抒情。采莲女荡舟水上,水鸟、蜻蜓、游鱼、螃蟹、荷花均匀分布在画面之中。汉代画匠善于抓取描绘对象的特征与动势,虽然我们并不能看清画中所绘对象的任何细节,但却能一眼认出是何物。

汉代生活向的画像砖开启了古人对于生活如实记载的一种方式,这也为后世的花鸟画提供了基础。


 6636d5048b3ee8cc4e5f40faac0d28b.png

 四神云气图壁画


9b7f99bc8cc29fc1e25022c944bc56a.png

《四神云气图》壁画中的“反植荷蕖”

 

但这种生活向的形式在汉代的艺术形式中只占少数,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甚少,故在汉人开始构建成熟的神话体系来阐释世间不解的诸多问题。在关于“荷花意象”的艺术创作中亦是如此。

在汉代墓室壁画中,“反植荷蕖”是“荷花”最多的一种呈现方式。所谓的“反植荷蕖”就是将荷花的茎弯曲朝上,从而形成一个U形。那为什么汉人要创造这种纹饰?《尔雅》曰:“荷,芙蕖,种之于圆渊方井之中,以为光辉。”汉人“视死如生”,故汉墓多是模仿生宅。墓室存于地下,“反植荷蕖”便成为了“太阳”的替代品,成为汉代藻井墓室壁画必不可少的一种纹饰。

 

80f63e092366f7db71dfe2a32393661.png

敦煌壁画莫高窟420窟主室叠涩式三兔莲花藻井


永平八年(65 年),汉明帝刘庄派使臣去天竺取经将佛教的引入,标志着佛教正式引入我国。佛教宣扬通过修行从而摆脱现世,最终到达彼岸,这与荷花的生长过程一样,生于淤泥,通过自身的努力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最终得到心灵的洁净。佛教的传入同时也与中国本土传统元素融合,敦煌莫高窟的三兔莲花藻井就是汉代“反植荷蕖”藻井的变体。


 9a0ef718ec91c5ac217d1bcb6cef71d.png

魏晋南北朝  青釉莲花尊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东晋晚期,简单的莲瓣纹开始出现在瓷器上。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梁武帝全力提倡佛教,使之成为“国教”。莲纹不仅大量装饰在盘碗类圆器上,也广泛用于罐、尊等琢器上,青瓷莲花尊正是这一时期用莲花装饰的典型器物。

这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青釉莲花尊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花角外翻的莲花瓣遍布于外在纹饰上,通过贴花、浮雕、刻花等造型技法把飞天人物形象、菩提叶、宝相花这些佛家纹饰融于一体。从尊口到尊底一共纹饰了七层莲花瓣,美轮美奂的呈现了佛家的莲花造型。

 

2c2197283cc86d516b1c1095ac7a75e.png

唐代  白玉莲瓣纹碗

 

晋、魏、隋、唐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发达时期,佛教教义尊荷花为圣花、佛花,所以荷花栽培很快普及到寺庙园林和居士宅院之中。荷花纹饰也逐渐逃离原本的宗教意味,转为生活器物的装饰方式。这件白玉莲瓣纹碗采用白玉为质,刻三层莲瓣纹。之所以使用白玉,也是因为唐代开始出现人工培育的“爪黄重瓣白荷”,这也是唐人对于白色、圣洁的荷花的喜爱与追求的结果。

 

26ba352b8e92511532c698ad54a2cc8.png

 

在佛教中莲花象征着“西方弥陀净土”,道家也将荷花看作“祥瑞之花”。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已然出现了融合之相。佛教融了本土莲花的生殖崇拜,将莲花与石榴纹饰放置一起、或者将莲花与童子联系在一起。道家一方面将神仙诞生之地与荷塘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在道家的服饰、配饰上增加莲花纹饰。在这幅晚唐《华严经变图》中我们就能看到舞童与莲花的组合。在顾恺之的《洛神赋》中编能看到道家将神仙与荷塘联系在一起。

中国花鸟画发展至唐代,开始形成独立画科。可惜,唐代卷轴花鸟画已然不存。但从文献中我们还能看到中唐以后,宗教题材绘画衰退,人们将精力投射在现实生活中,自然花鸟题材绘画兴盛。中唐之后的花鸟画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花鸟伴生,共同组景。另一种便是“折枝”荷花。所谓的“折枝”就是只画花卉部分。

五代时期黄筌的《三色莲图》可以算得上存世较早的荷花题材的花鸟画。黄筌父子的绘画一直被人们称之为皇家富贵,而这幅绘画清新灵动,富贵在哪呢?《三色莲图》所画莲花来自天竺,与平时常见品种不同,尤其是紫色莲花更是罕见,三色莲如此珍贵,正符合黄家画风的富贵之气。《三色莲图》采用勾勒填彩法,先用线条勾勒出物象外形,再填色,以精工画法描“荷”之“骨”。

而这份“骨”却在南唐画家徐崇嗣手中打破,徐崇嗣是五代画家徐熙之孙,因不合画院程式,自创“没骨法”。所谓“没骨法”就是不用线条勾描,而是直接以彩色晕染,以丹粉止染。

 

65c0e4e105b024f9fbdaaffe6617712.png

宋 崔白 秋蒲蓉宾图

 

花鸟画发展至宋代,与前朝最为不同的便是水墨写意花鸟的出现与枯荷题材绘画的发展。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秋蒲蓉宾图》,本幅所绘荷叶枯黄,以枯黄的荷叶来展现秋季的氛围,木芙蓉争奇斗艳,一派秋光旖旎,花间鶺鴒腾跃,两鸿雁振翅凌空,意境悠远。花与鸟动静结合,衰荷将木芙蓉衬托的美艳异常,与花团锦簇的景象形成疏密对比。崔白喜欢画“败荷”残破之景体现了宋人对老成美、平淡美、理趣美的追求,为北宋画坛带来一股清新之气。

 

3fc14cc82e1423cebf35a9a9b87a29c.png

南宋 冯大有 太液荷风图


fcced2b30ebf41ecb30b13f159d8ec9.png

 

南宋冯大有《太液荷风图》则与之瓦全不同,从画面整体布局上看,画面主要分成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靠近画面下半部分的水面。在硕大的荷盖下有漂在水面上的三对水禽、浮萍、荷叶以及零落的荷花瓣。

第二部分是画中层层叠叠的荷叶和若隐若现的荷花花朵,或含苞待放,或初开、盛开,在画面最显眼的位置上矗立着一支洁白的荷花。

第三部分是画面靠上,属于天空的部分,空中一对蝴蝶,正围绕着白荷翩翩起舞,画面最上端飞有一只孤燕。

太液池原本是皇家根据道家神仙故事还原的场景,而冯大有画的却是人间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ead16c1c6fd6288d54eadf97ffe69a0.png

宋代 吴炳 出水芙蓉图页

 

宋人穷理,南宋吴炳《出水芙蓉图》描绘了盛夏的折枝荷花,在墨绿色的荷叶的陪衬下,即显得红荷清香娇嫩的质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整朵荷花占据大部分的画面,一片荷叶作为背景衬托,荷花的花瓣用红色层层晕染,在画面上纯净自然,勾勒出若隐若现的纹理,荷叶的脉络采用双钩填色的方法,每一瓣花瓣都精心描绘出来。

 

d3e903a58800c7adc5be97b1b8473ad.png

南宋 牧溪 莲燕图轴

 

宋代的“荷”主题绘画虽然继承了五代以来的精工巧思,但在绘画风格上却转向了天真、平淡。尤其是南宋之后的“荷”花绘画更加注重传达创作者内心的精神表达。例如牧溪的这幅《莲燕图》,以墨晕其形,辅以枯笔固其固。两片荷叶、几缕菖蒲,荷花像一只利刃一样,以饱满之态破水而出,与空中的飞燕同样看向画外。

与工笔花鸟画不同的是,水墨花鸟更容易向观者表现水墨的动态,这种动态承接的是创作者的心境,同时也让花鸟画不再停留在描绘客观事物,更是创作者的精神表达。

 

e201767c22fad082894827325ef41bb.png

 

明代随着文人占据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主体,“荷”画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一方面体现在“荷”不仅仅只出现自然风景之中,而是与清供题材融合,充满了人文趣味。另一方面,便是“荷”画之法的变化。五代画“荷”,以精工入微。徐崇嗣“没骨法”的出现,使得工笔花鸟有了一丝写意之气,南宋牧溪的墨荷开启了“荷”画的禅之意。到了明代,沈周初创小写意画法。

《瓶荷图》是沈周少见的工笔花鸟画,画上绘一铜壶,内植荷花荷叶各三株,交错而生。荷叶向背以深浅不同绿色区分,多取其背,使画面变浓艳为淡雅,凸现清高风格。作品形象写实,用笔简括,色泽温润,格调质朴。插花所用的铜壶以墨笔勾轮廓,没骨法渲染明暗,立体感很强。

沈周选择了荷花三种状态:花苞、花瓣微张、盛开,荷叶也选择了三种大小不一的,以达到交错之美。在题跋中沈周说明了荷花的来源: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的夏天,一如既往的闷热。五月十八日(6月29日),一场“荷花燕”正在沈周位于相城的家中展开。怎料,一年后,陪伴沈周四十二年的妻子病逝。在妻子病逝后,沈周也疾病缠身,好友韩宿田陪伴沈周一年后病愈,并绘制了此图《瓶荷图》。

“一乐一慽,皆自有定。以今之慽而省昨者之乐,不能无感慨也。”在荷花的原始信仰中,荷花代表了爱情。“昨日荷花不在,佳人亦不在。”字里行间充斥了对亡妻的思念。

沈周创“小写意”,其弟子陈淳创立大写意。这幅《瓶莲图》便是其以草书入意,勾写结合,荷花清灵,花叶舒展,因是画家醉后遣兴之作,故笔酣墨畅,不拘泥于成法。

 

9991fc7b3f8e84e83d830618db9b0cd.png

明代 徐渭 墨花九段图

 

当我们将“青藤白阳”作品放置于一起时,便会发现这两位明代大写意花卉大家完全不同的风格。毕竟徐渭并没有早期的绘画训练,陈淳追求的是倪瓒的“逸笔草草”,洒脱却浑然天成。再看徐渭《墨花九段图》中的“荷”,狂放的笔触,淋漓的水墨,变化多端的笔锋,泼墨、焦墨、破墨、双勾并用,寥寥数笔即勾画出了各种花卉的特征,简约却颇具神采。徐渭笔下的“荷花”是衰而不败,也正是因为没有早年的训练,才使得徐渭的画作更多是表现自我主观情绪的迸发。

 

16493fa8298dfebc45f5614d283e8bb.png

清代 恽寿平 山水花鸟图册十开

 

清代初期,花鸟画地位极高,都可以与山水画分庭抗礼的程度,花鸟画与山水画一起共同成为画坛的主流。恽格,字寿平,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晚居城东,号东园草衣,后号白云外史。与“四王”、吴历并称“清初六家”,是这一时期花鸟画坛的重镇。

恽格的“没骨花卉”汲取了宋代花鸟画徐熙一派的营养,以徐崇嗣、赵孟頫、沈周、陈淳作为师法的对象,发挥写生的精神,以造化为师,开创了清代画坛没骨花卉画的清逸雅艳的独特画风,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

恽格对于花卉的画法与前朝的画法均不同,他创造了一种笔法透逸,设色明净,格调清雅的“恽体”花卉画风,被尊为“写生正派”。恽寿平的花卉多半是没骨画法,不以线条勾勒轮廓,以色彩造型,形状看起来好像柔软无骨。常常在花瓣的尖稍加上勾描,使花瓣个个挺出,花态更为生动。以逸为高标,致力于气韵的提倡。温柔的线条取代了明代的豪放不羁,明丽的赋色深得人们的喜爱。

 

6673d9cb2f2f627c777863f0a5557e0.png

清代 石涛 墨荷图轴


6ab40f8575cc76d609e3ef7ba6eab63.png

明代 谢时臣 杜陵诗意图册之三

 

如果说徐渭的《墨花九段图》是在抗议自己悲惨的人生,那清初遗民的写意花卉更是将个人悲剧与国家的灭亡联系在了一起,显得更为沉重,石涛《墨荷图》便是如此。狂风突起,一时间,莲蓬、花苞、盛开的荷花、枯叶、杂草糅杂在一起。就像明末清初的社会环境一样,混乱却又夹杂生机。

此画大概是石涛从北京归来,第二次旅居扬州时的作品。石涛一生困于自身的王室身份,年轻时欲通过画僧的身份实现自身抱负。在北京屡屡碰壁后,晚年的时候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画中题跋:“韩园虽好梵宫芜,歌妓游归恨杳茫。堤外莲花千万朵,不知谁是旧人香。”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杜甫早年的诗作《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大概石涛也是想到自身无人赏识的境况与当时的诗人杜甫无异。

 

22be2bcdb1373c08fc276acac379f8b.png

清代 朱耷 荷石水鸟图轴

 

同为清初四僧之一的朱耷却与石涛完全不同,毕竟清兵入江西之时,朱耷已经成婚。他的家人均死于清兵之手,所以在朱耷的绘画中总能体现出一种孤独的感觉。《荷花翠鸟图》便是如此,这幅画传达出一股荒凉寂寞而又冷隽的气息,孤石、孤鸟、枯荷。在荷叶的画法上沿用了徐熙的画法,荷叶深者以阔笔浓墨压出叶瓣,浅者则以淡墨从中扫出,反露荷叶则以粗笔勾出经脉,荷茎用篆书笔法,花瓣则圈写。整个画面虽然寥寥数笔,但见笔见墨,尤其是通过大片荷叶表现出了墨色微妙的韵味,这是其他花卉题材很难具有的造型优势。

 f3622ea317147270fc88bacccc3d427.png

清 金农 荷塘忆旧 

 

与清初遗民不同,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出生于康熙年间。后因被荐举博学鸿词科而不中,心情抑郁,怀才不遇,流寓扬州,以卖画为生。这幅《荷塘忆旧图册》是金农于1759年的作品《山水人物图》的一页,创作这幅画是金农已然73岁。

“荷花开了,银塘悄悄,新凉早,碧翅蜻蜓多少?六六水窗通,扇底微风,记得那人同坐,纤手剥莲蓬。”

在这一年中,金农仿佛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他开始给自己画像。就算在创作《荷塘忆旧图册》,都透露这对于往事的怀念。“荷花已过了它的盛放期,开始凋残。凑热闹的蜻蜓也少了许多。时序已过,天气转凉,荷塘是一片宁静。”正是这样的平静,才让他想起了佳人相伴的时光。

这幅小作采用了对角的构图方式,人物更偏一角,于长廊内凭栏而立,背对观众,面向荷塘。全部以淡赭笼罩,使松散的线条形成一个整体。然后以花青、藤黄调成绿色,或加稍许墨汁,以大笔触画出深浅不同、重重叠叠的荷叶。

于空隙处,以胭脂点出朵朵莲花。其对角部分,全留空白,水天一色,境界开阔。这正是画中人物视线极目处。整个画面,构图并不复杂,笔法简洁洗炼,着墨不多,而且大片使用没骨法,设色淡雅,但是韵味十足,诗趣盎然。金农以他的漆书体,于画面的顶端题满了这首小曲。这不但使犄角式的构图得了平衡,而且也使画面的色彩更加响亮,空间更廓大。诗、书、画结合,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db0e0d31aeb1fcf81a88875a303c559.png

 

结语

 

在人类的千年历史中,“荷花”一直是夏日热衷的审美对象。因不同的时代美学,“荷”元素也在悄悄地与古代各种艺术品相融合。先秦之时,荷花以”通灵媒介“作为青铜装饰。汉代佛教传入之后,荷花从原始的信仰中具象出来,成为神圣、纯洁的代表。唐人更是将从荷花中变体出来的“宝相花”是为吉祥、富贵的象征。

自花鸟画诞生之后,荷花意向便受到绘画创作者的影响。唐人富贵、宋人平淡、元人肆意、明人写意、遗民悲情,可惜因为展览的篇幅有限,并不能为大家展现“荷”主题的一个完整脉络。譬如,唐之后荷花意向在佛教、道家的发展脉络……

 

来源:弘雅书房

 


我要留言 
我要评分
留言评论2条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631-5866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