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介绍:锻铜工艺是利用铜材料的延展性兴起的一种工艺,俗称敲铜,就是在铜板上进行创作,利用铜板加热后质地变软,捶打后又恢复坚硬的特性,重复这一过程,最终制作出艺术作品或生产、生活用品。锻铜工艺的历史悠久,商周时期产生,经过历代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锻铜工艺发展到十分纯熟的程度,传统锻铜工艺技术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古时从事锻铜工艺的人称为“铜匠”,铜匠在古时手工匠行当“九佬十八匠”里占有一席。铜匠作业主要是修理铜器和锻铜。锻铜之所以又称为“打制””或“打”是因为铜匠并不炼铜,只是以铜板或铜片为原料,用锤子敲打出诸如铜锅、铜锣、铜茶盘之类器具,而与冶炼、浇注等工艺无关。威海自明清时期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都有铜匠存在,从事修理铜器和锻铜技艺,除了为普通百姓打制铜盆、铜铲等日常,还为周边富足殷实的人家打制大门上的铜门环、箱柜铜角、箱柜铜锁、温酒用的铜酒壶等装饰性、实用性较强的物件。
在古代,从事锻铜技艺的人员较少,因为铜属于贵金属,主要用于流通货币领域,铜制品相较于铁制品要少得多,铜匠相较于铁匠要少很多,而且分布领域不广泛。现代工业高速发展,传统手工业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目前,传统的铜匠铺存量极少,特别是在威海地区几乎绝迹,锻铜工艺急需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