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面兔习俗金、元时期,境内村庄因战乱多数遭毁或因居民避乱远徙他乡而湮没。这给野生动物提供繁衍生息的乐园。明初移民从内地至此后,田园里的庄稼苗,几乎被漫山遍野的野兔啃食净光。在与野兔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觉得野兔多的之所以驱之不尽,是有兔神在保护。为了讨好兔神,当时许多山坡上建有兔神庙。并将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小麦收获时节)这天定为兔子生日,家家户户蒸面兔,给兔子庆贺生日。“六月六,蒸兔头”习俗传承至今。
蒸面兔给兔子过生日的起源,另一说法是为了预防疾病。盛夏将至,夏季传染病进入高发期,从前缺医少药,人们在无助中往往祈求神灵保佑。企盼为嫦娥捣药的玉兔,从月宫降灵人间,避瘟消灾。吃下面兔,就等于药神在身。
蒸面兔,要先发面,发酵好以后,开始捏面兔子。用白面捏塑的兔子,三瓣嘴儿、两只大耳朵、一条短尾巴鬏鬏,再用红小豆嵌成眼睛。有蹲兔、跑兔、躺兔、双兔相随、母子相依、群兔嬉戏等造型,或细腻、或夸张,姿态各异,憨相可爱。把捏好的面兔再次发酵,面兔发酵好以后,将兔放入锅中蒸。往锅里放时,戏称“兔子到锅上开会”;蒸熟出锅时,戏称“兔子出来晒眼”。这两句话后来成为地方歇后语。“兔子到锅上开会”,提高了乳山口镇锅上村的知名度,乳山的大人小孩,没有不知道锅上村的。受此影响,锅上村人蒸的兔子,品相好、口味好,最富盛名。
民俗学者经过考察发现,六月六蒸面兔习俗在乳山历史源远流长,至今保存完好,分布广泛,它体现了人与动物平等的思想,永远地提示人们审视环境,重视健康。
六月六蒸面兔的习俗全国仅乳山所有,其保护意义不言而喻。在乳山,60岁以上老年人基本上都会蒸面兔子,年轻一代会的不多,如不保护,这种地域文化将面临消失。
2011年,蒸面兔习俗被乳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二批乳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