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品册梨的传说 传说清朝的时候,乳山境内的上册村,有个姓丁的人在外地做生意,有一年,他从东北返回威海卫采购货物。心想,到了距家很近的地方,应该回去看看。“不怕亲戚多,就怕一大窝。”那么多的亲朋好友,捎点什么给他们呢?在威海卫的大街上,他边想边走。突然,他听到一外国人在用生硬的汉话叫卖什么。到近前一看,是在卖树苗。丁先生听懂了这是一种梨树苗,喜沙土地儿,其他的再也听不明白了。此时他想,家乡遍地黄沙土,粮食产量很低,何不动员乡亲栽植这种果树呢?他就买下好几大捆,准备回乡分给亲友试种。回家后,多数亲友对这“洋货”不感兴趣,不愿意栽培。丁先生无奈,就把树苗栽在自家田地里。
为管理那片梨园,丁先生把生意店铺迁移到乳山。开始,那些梨树并不争气,到了四五年后才开花结果,而其果又多些被虫蛀。邻居劝丁先生放弃,但那些梨树已长得那么大了,且果实香甜爽口,他实在舍不得放弃。一天夜里,丁先生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树上的梨儿,变成了一个一个小小的人儿,他们都是名医的后代,走乡串村,治好了很多病人。“小医生”的美德传到了宫廷里,皇帝召见了他们,并每人封赠一件黄马褂。穿着黄马褂的小医生,欢呼雀跃,场面很是热闹。醒后,丁先生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他看到儿子在用黄裱纸叠玩具,又受到触动,他想,用纸把梨包起来,虫子不就叮不到了吗。想到就干,他就用套袋的方法阻止虫害,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从此,这种梨被人们广为引栽。
有一年,在梨成熟的时候,宁海州衙门的一位公差路过上册村,村民拿这种梨招待他。那位差人说,从来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梨。临走时,差人又买了一些回去孝敬当官的。州官老爷品尝后,大呼奇果,高兴得手舞足蹈。原来,他正在为进贡朝延的贡品发愁。他急忙派人到上册一带收购。来采购的人问村民,这梨叫什么名字?村民都说叫洋梨。带洋字的叫法,在当时是土的不能再土的大土话,而贡品得有个文雅的名字。还是州官有学问,他依据产地上册的名字,命名为册梨。
册梨入朝后,立即引起轰动。大臣们以能得到宫廷馈赠的册梨为荣。所赠数量,多是一两个,超过4个的,是王爷级的或建立奇功的人。慈禧太后更是喜欢,每日必食。有一天,吃完册梨后,老佛爷书兴大发,传唤宫女笔墨伺候。她说,我要给册梨一个封号。说完,写下了“天下第一梨”五个大字。刚想传令送到宁海州,又想,先找几个人看看这字怎么样。其实,慈禧太后好显摆,写了自己满意的字,总要找人品评一番。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齐夸老佛爷的书法更是天下第一!夸得慈禧满心喜欢,吩咐切梨招待大家。一宫女耳语老佛爷,“梨不好分着吃。”慈禧太后哈哈直笑:“老百姓叫洋梨,我这是分洋利哦。”大臣们都听懂了,再夸老佛爷聪慧过人,金口圣言。
贡品册梨的传说,反映出外来植物由“洋”变“土”的一段有趣经历。从人们的不认识,到最后成为轰动一时的名优贡品,蕴含引种人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态度,对后人很有启发,也使后人因册梨在经济方面受益。
册梨有润肺、化痰等医疗功效。特别是咳嗽痰稠或无痰、咽喉发痒干疼者,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患者,高血压、心脏病、肝炎、肝硬化患者,饮酒后或宿醉未醒者尤其适合,具有极高的保健作用。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口头文学的传承方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贡品册梨的传说”也是如此,现在青年人知道的已经很少了,只在一些老年人的口中还念叨着。
2011年,贡品册梨的传说被乳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二批乳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