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三面环海,是中国大陆探入海洋最深的部分,千里海疆滩涂为盐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物质基础。荣成人自古就有制盐的习俗,荣成制盐广泛分布于沿海村镇,如港西、成山、马道、俚岛、寻山、宁津、人和、虎山等地,都有相当规模的制盐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条件,使这里的居民养成了制盐的传统。古时的人并不将天然盐看作是盐,而是称之为卤。古代人工最早采制的盐,可能是海盐。古籍记载,炎帝(一说神农氏)时的宿沙氏开创用海水煮盐,史称“宿沙作煮盐”。 清代以前史书记载,早在汉元封元年即设盐官。元明两季,山东增设十九场,各场设盐课大使,境内7滩28灶,隶属登宁场盐课大使管辖。民国时期设石岛盐场公署,隶山东盐运使署,管理荣成、文登两县盐业分销。海盐的平滩晒法,对制作区域有严格的要求,荣成靠近大海,便于把海水引进大片滩涂,充足的日光,晒制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纯手工生产,自然天成。出产的海盐当中含有钾、铁和铜等矿物质,可以帮助身体更好调节水分,同时让身体内的酸碱度达到平衡。蕴涵着丰富的天文、海洋、自然科技知识和历史价值。
胶东沿海传统制盐技艺步骤包括: 1、纳潮 。海水引入盐田,每一百公斤的海水能晒三公斤左右的海盐。 2、制卤 。海水在第一个盐池中蒸发一天,第二天引入第二个盐池继续蒸发,依次类推,直到第九个盐池。3、结晶 。第十个盐池底部铺一层黑色盐膜,每隔半小时用绳子搅动卤水,让盐的结晶体更加均匀细腻。 4、整滩 。盐滩经过长时间海水浸泡,底部泥土会出现松软和空隙,这时需要进行整滩 。5、收盐归坨 。 当卤水进入最后一个盐池时,就出现白色的盐,等盐在结晶池达到一定的厚度,就可以收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