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廒秧歌剧又称秧歌戏,是文登区侯家镇北廒村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表现形式,来源于农民插秧时所唱歌曲,后来,人们用秧歌、唱故事与舞蹈、武术相结合,发展为地秧歌、高跷秧歌、武秧歌等演唱形式,统称为北廒秧歌剧。
北廒秧歌剧由来已久,据传这一文艺形式早在明朝晚期时便在此地兴起,逢年过节人们便在当地演出此剧以示欢庆,常会吸引十里八乡的无数村民前来围观,叫好声连绵不断。由此,秧歌剧便是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种,在地方颇有名气。遗憾的是早先的秧歌剧传承人于安德、王元贞、于润海等老人早已去世,北廒秧歌剧的早期剧本因此失传。现在经搜集整理的北廒秧歌剧剧本主要是创作于1920年左右的《白云庵》、《打狗劝夫》、《归队》以及现侯家镇文体站站长林乐光根据北廒秧歌剧传统曲调整理编的《三吊钱》、《佳佳爱的作业》和《夸夸今天的南鱼池》。
北廒秧歌剧从艺术形式和类别上看,是一种戏剧,不是单纯的舞蹈和歌唱。它有剧本、有道具、有曲牌,演员也有行当,是一种形式活泼的歌舞剧,也是一个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地方剧种。从其曲牌、行当等艺术因素分析,北廒秧歌剧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与明朝晚期以来的杂剧、曲牌演唱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因其唱腔优美、表情夸张、形式丰富多彩、乡土色彩浓郁,极大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