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棱头条件,扁扁腰,尾巴撅在天空上”,这个谜语就是对胶东传统灶台、火炕、烟囱造型最好的诠释和恰切的比喻。灶台、火炕、烟囱是一处民居的必备条件,也是居住者赖以生存的条件和要素,三者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荣成市成山林场民居沿用千百年的传统技艺,保存着完整的古老灶台、火炕和烟囱的制作方法,其技艺、风格、造型极具胶东代表性。
荣成市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1268万人,800多个行政村居委会,居住传统民居人口达四分之三。成山林场位于荣成市北郊的成山镇,濒临黄海,这里民居典雅,民风淳朴,保留着浓厚的原生态传统生活气息。炊烟袅袅,阡陌交汇,鸡犬之声相闻,是一处极具生态的胶东民居文化的写照。
胶东民居的灶台、火炕、及烟囱制作技艺,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据荣成河口遗址、东初家遗址(红烧土)荣成就有先民居住,秦代始皇两次东巡于此,汉代置不夜县,明代洪武年间是荣成村落建制和大量移民涌入的繁盛时期,现在荣成境内的400多村,2万多户,近十万间海草房大都是清代和民国期间建成。居内一直沿用着古老的技艺和传统手法,制作灶台、火炕及烟囱,分布广泛,操作易行,实用性强。
胶东民居的灶台、火炕、烟囱具有中国北方沿海民居文化典型特征。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探索与积累的结果,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冬暖夏凉,经久耐用,炕土还可充当农家肥,这都是它的优点和价值。研究保护和传承胶东民居灶台、火炕、烟囱制作技艺对弘扬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和开发特色地区、特色民居制作技艺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