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山东东部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按乾隆初年荣成刘学义出现及山东琴书出现的时间推算,该曲种产生已有二百五十年左右的历史。北路:主要流行于胶东北部沿海一带的蓬莱、黄县、烟台、福山、牟平等地,在胶东大鼓中影响最大。东路:流行在胶东东部沿海一带的文登、荣成、威海、乳山等地。南路:流行在胶东南部沿海一带的莱阳、莱西、海阳、即墨、平度、掖县及半岛中部栖霞等地。
胶东大鼓既有对当地民歌、小调的广泛吸收和传承,又有从戏曲、曲艺乐曲中的引进和融合,所以具有曲目形成的多源性特征;既有本土乐曲,又有外来乐曲,长期并存,又形成了本土和外来乐曲的共存性特征;胶东大鼓对生产、生活中的客观事物,采用达意、传情、叙事等手法,构成相应的多种乐曲,又具有乐曲构成的摹拟性特征;调式和板式不像某些乐曲那么复杂、华丽,具有一种特殊的简约美和质朴美,因而构成调式和板式的简朴性特征;伴奏乐器中的日月钢板为其独有,声音清脆响亮,其形制的设置与胶东大鼓艺人素信“天、地、人”三皇有关,称为天皇在上(日板),地皇在下(月板),人在当中。盲艺人在表演时自弹三弦、左右脚各踩绳槌反击固定在架子上的书鼓和钢板,从而形成了伴奏形式和伴奏乐器的独特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