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琴书,又称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由西河大鼓演化而来。 这种艺术形式在乳山已有近400余年历史,创始人为清嘉庆年间原籍邹县的石元郎。乳山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唱词入乡随俗通俗易懂,演唱的剧目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旧社会到解放初期最受欢迎的文艺娱乐形式。
旧时的盲孩,几乎都拜师学艺,从事这种大鼓的演唱。嗓音条件差的,做乐手;嗓音条件好的,做歌手。曾涌现出一些明星式的盲艺人,深受听众喜爱。著名的盲艺人,拥有粉丝团,跟场助兴。在文艺生活贫乏的岁月里,劳作一天的人们,晚上能提着小凳子,到街上听大鼓,那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我少年时期就是个大鼓迷,我懂那时人们对大鼓的情感。
乳山大鼓的伴乐有,小鼓、三弦、坠琴、胡琴、钢板、笛子等,合奏起来美妙动听。唱主角的要边打鼓、边打钢板,其他人员或伴奏或和唱,扬抑顿挫,同调别韵,格外好听。有时候,也能一个人自拉自唱,或者自弹自唱,真是一人一台戏,饶有趣味。
演唱的剧目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依次有《封神榜》、《绒线记》、《秦香莲》、《杨家将》、《说唐传》、《三国》、《七七事变》、《白毛女》、《三上桥》、《小二黑结婚》、《乳山英模谱》、《农业学大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