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收渔利
成语故事系列
成语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每个成语故事背后,
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是中国几千年来人民的智慧结晶。
今天,和爱上简笔画一起,
学习成语故事——坐收渔利,
了解历史,学习知识。
01
成语出处
汉代·刘向《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拊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后由此总结出成语“坐收渔利”。
02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鷸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敝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03
成语寓意
“坐收渔利”故事中的渔翁也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的黄雀,“渔翁”和“黄雀”都属于是不战而胜的最终受益者,任你打个鱼死网破,自己也只是坐山观虎斗,最后再顺手牵羊的把你们都收入囊中,凯旋而归。在这种三方的博弈中,其中的两方是互相博弈,而最后受益的一方一般都是静观二者的博弈,然后伺机把他们解决掉;也有的最后受益者,会故意地制造其他博弈两方的矛盾,让二者互相残杀,然后自己从中得利。当然第二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而且这样的做法可能最终会给自己招致更多的麻烦。所以,尽管人们也可以坐收渔利,但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客观条件,如果人为的主动制造麻烦,可能最后“利”与“弊”就会被整合。不过,如果用得巧妙的话也不失为人们成功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