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声者:董迎霞,党员,王家疃村妇女主任。
清乾隆本《威海卫志》中记载“董氏山园”是:“园门向南,门庭高耸,朱漆大门可容五人并进。园内假山怪石,精巧布置,奇花异卉,流彩溢香;灌乔树林,浓荫蔽日。山泉奔越于石罅之间,鸟鸣宛转于密林枝头。花树丛中,则有亭、台、楼、阁、池、洞等错落其间,八角楼、魁星楼、长春洞、翠虚洞、来西阁、含虚园等二十处精巧宏丽的建筑,逶迤掩映于浓绿丛中。”
这些多带佛性的建筑,这些美丽而庄重的名字,我们今天只能用敬畏的目光去抚摸它们,连找寻整个山园的地理背景也只能依靠文字资料。《董氏亲缘关系》中“董氏山庄”一节里记叙地理位置是按照八卦中的乾坤离兑来描绘的:“'乾’地有佛儿顶,峰头圆净,半崖天际。'坎’地有铁拐山,势如双髻,飞瀑千寻。'良’地有布袋庵,古布袋和尚修养之所……'离’上一山,直插天表,白云缭绕,仙人出没之窟,古名'牛仙山’,相传昔年人牛俱成仙去。'坤’山土岗,逶曲抱水口,形如鸟舌鹤颈,罗列其上。此皆天成地造,非人力所能为也。”
乾为上,即庄园的上方是佛儿顶,站在八角楼的遗址上看,其西北,即八角楼沿山坡而上的一座山正是佛顶山。与之相映的则为“坤”。“坤山土岗,逶曲抱水口”,即庄园的西面正是所谓“鹅颈山”,此与家谱中所说“形如鸟舌鹤颈”也是相符的。“艮”指东北,东北群山中,有一山叫“布袋庵”也是对的,“尚有石洞,石塔遗址”,石塔现在是没了,石洞还在......依照资料上的介绍可证:我们找到的八角楼遗迹,应该正是当年董氏山庄之所在。
但是从当地老人描述的“南海大士”遗址以及“火神庙’上面的“火德殿”的情况看,据推测,董氏山庄又不仅仅在村小河的北面,应该南面也有。
幸有一幅《乾隆威海卫志》中的“里口山清代董氏山园”的复原示意图,提供了仅有的一点参考:图上方的那座山,当是佛儿顶;从山之西侧下坡转弯处,一小阁模样的建筑是否正是“火德殿”?再朝下,又有一院门,一院落,一道长长的台阶,铺放而下,其左下方又一大方院,院门上有“山门”两个字,院中诸多建筑,不知应与卫志中所介绍者如何对应?右边又有一院落,院门、砖墙和许多建筑。再下,左边似还有一院,边角上竖立高大石碑,再右下方,又一院落,远的不说,靠近前的塔式的两层建筑,莫不就是“八角楼”?一边一块碑,莫不就是“山园记”碑和“地僻诗”碑?最前面是一个全庄园的大门,堂皇的古建筑,门楼,檐下一匾,曰“董氏山园”,左墙上写“西山爽气”,右墙上写“紫气东来”......
主办单位: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威海市恒盛文化服务中心
服务项目:“留住古村记忆,传承乡愁文化”王家疃村公益创投项目
文章来源:《传说典故》
一草一木皆生活,若您有更多关于王家疃村的故事,期待您的供稿。
联系电话:15065122717(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