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州选择
  • 区/县选择
当前位置:首页>公益创投>创投项目库>“新农村”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服务项目
“新农村”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服务项目
组织名称:
威海市环翠区微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服务社区:
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汪疃镇祝家英村
负 责 人:
  • 项目介绍

项目背景

祝家英村位于临港区汪疃镇东北方向,有230户,640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近年来发展迅速,位于麓源果乡乡村振兴样板示范片区的核心区域,有1100亩山田,环境非常优美,这几年先后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威海市级文明村。相对于经济振兴的速度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在文化方面呈现相对的弱势,传统文化将面临后继无人、文化断层的严重问题。近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和文化部门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威海市级文明村的祝家英村,对传统文化挖掘、保护提供了机遇与可能。

经前期调查分析,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比较注重经济的发展,传统农村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也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有的“端午节”、“六月六丰收节”、“剪纸文化”、“中秋节”、吕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日渐式微。村里虽然建立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多功能会议室、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儒学讲堂、吕剧社等,但村民的参与度低,村内文化类自组织辐射能力有限,活力不足等现象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造成了诸多困难,传统文化“存量流失,增量不足”问题凸显。

项目目标

总目标:通过机构链接专业文化类组织等内外部社会资源,以“内部发掘+外部引进”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为切入点,在极大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的同时,融入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元素,重塑传统文化的价值,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以达到公众教育的目的。

分目标:

1、挖掘村史文化,寻找乡村根源

通过挖掘村史,借助共同文化根源形成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2、留住文化,记住乡愁

充实完善“乡村记忆馆”,展示村民生活文化的衍变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底蕴,活跃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传递乡村基因,让更多的下一代能够锁住乡愁、铭记历史、憧憬未来。

3、非遗手工艺传承与创新

非遗手工艺在传承的基础上,尝试将“传统工艺”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创新,设计文创产品,以提升传统文化的附加值。

4、传统节日的继承和发扬

尝试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对接,赋予传统节日以内涵,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继承和发扬。

5、崇尚家庭美德,传承家风家训

弘扬优秀家风家训文化,引导居民从自身做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规意识,促进良好的民风村风。

6、吕剧振兴与传承

尝试把吕剧打造成本村极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尝试在本村寻找吕剧传承人加以培养,使吕剧艺术后继有人。收集吕剧老物件,从寻根上发展吕剧、振兴吕剧。

实施范围与受益群体

1.实施地域:威海市临港区汪疃镇祝家英村

2.受益群体分析:

直接受益群体:祝家英村村民约100余人;间接受益群体:村内其他人员500余人及周边村庄。

项目实施周期:2020年5月-2020年12月

项目预期成效

1、招募文化骨干或文化类自组织负责人5-10人。

2、挖掘村史文化,寻找乡村根源。挖掘村史,形成文案、影像、音频、视频资料各一份。参与人数10-30人。借助共同文化根源形成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3、留住文化,记住乡愁。充实“乡村记忆馆”老物件20件以上,老照片30张以上。“乡村记忆馆”,展示村民生活文化的衍变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底蕴,活跃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传递乡村基因,让更多的下一代能够锁住乡愁、铭记历史、憧憬未来。

4、非遗手工艺传承与创新。开展传统手工艺制作15次,每次10-30人。在传承的基础上,尝试将“传统工艺”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创新,设计文创产品,以提升传统文化的附加值。

5、传统节日的继承和发扬。开展传统节日活动5次。每次20-50人。尝试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对接,赋予传统节日以内涵,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与时俱进。

6、崇尚家庭美德,传承家风家训。线上音频分享18期,线下分享5期。服务人数100-500人。征集好家风家训30份以上。书写好家风家训并进行装裱30份。弘扬优秀家风家训文化,引导居民从自身做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规意识,促进良好的民风村风。

7、吕剧振兴与传承。链接外部资源进行相互交流5次,组织演出3次,参与人数20-30人。收集吕剧老物件5件以上,参与人数5-20人。尝试寻找吕剧传承人2-5人。发展吕剧、振兴吕剧。

借助新媒体平台,向广大年轻人群体提供相应文化宣传,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良好的美誉度。

我要留言 
留言评论2条
热门推荐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631-5866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