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州选择
  • 区/县选择
当前位置:首页>公益创投>创投项目库>王家疃村“乡土·乡愁·乡学”公益创投项目
王家疃村“乡土·乡愁·乡学”公益创投项目
组织名称:
威海乡土文化研究会
服务社区:
环翠区张村镇王家疃村
负 责 人:
  • 项目介绍

项目背景:

乡村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悠远流长,内涵丰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熏陶一方人。 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中,环翠区张村镇王家疃村从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山村,到如今“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丽乡村样本,实现了破茧成蝶的美丽蜕变。但在社会进程中,王家疃村出现乡土文化保护意识淡薄,一些人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保护意识越来越淡薄,忽视了特色文化的重要性,不懂得传承本村的特色文化,传统文化被其他文化所同化,加之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重物质、轻文化,重开发、轻保护的功利主义,导致本村许多传统乡土文化长期处于被忽视、被轻视的地位。

其次是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不够。许多乡土文化立场就在民众当中,而民众没有直接广泛参与到保护乡土文化的行列中来,乡土文化因为缺乏民众的积极参与而逐渐衰落。

再次,乡村文化人才缺乏。从事、研究乡村文化的专业人才缺乏是普遍现象。很多文化工作的干部,传统文化知识淡薄。乡村文化搜集、整理、调研和保护工作繁重辛苦,工作流程复杂,乡村文化建设出现了严重断层。

项目目标

1.注重基础,筑牢乡村文化的根基

提高对乡村文化保护的认识。正视乡村文化危机,重塑乡村文化情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公众和全社会对乡村文化重视程度和传承保护意识,培养公众对乡村文化认同,增强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着力提升村民素质,有针对性的提供经营管理水平。

保护文化地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的共生性保护模式,是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有效途径。收集有历史意义和传承价值的物品,通过鲜活实物,记录下本村村民的生活轨迹,用地方文物来反应厚重的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地标。

2. 注重传承,提升乡村文化的内涵

发挥民俗文化作用。积极利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正能量,把传统道德约束与村民自律、村组织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和谐稳定;使优秀民俗成为乡村公共活动的平台资源,在文化上有传承,在发展中有凝聚和认同;在自觉传承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发展产业,使农民在家门口致富,使乡村成为宜业宜居的新家园。

传承各种传统技艺,包括一些手工艺、民间文学艺术、杂技艺术等。可在中小学群体中加强乡村历史文化教育工作,建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基地,开设当地乡村文化以及传统技艺课程,并以此推出研学路线,让中小学生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感。

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建设一批农村非遗传习基地,搭建保护传承展示交流平台,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农村传统工艺项目纳入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培养乡村特色非遗品牌,增强乡村活力。

3.注重引领,用乡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

用好农村文化礼堂、里口山美学堂。充分发挥现有农村文化礼堂作用,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地方实践。围绕移风易俗、诚信建设,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4.注重人才,充实弘扬乡村文化的力量

加强乡村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扶持开展传习活动等,培养非遗传承、乡村工匠。

实施范围与受益群体

针对本村村民、里口片区临近村落村民以及外来游客。

项目实施周期:2020年5月-2020年12月

项目预期成效

本研究会打造以“乡土·乡愁·乡学”的公益创投项目,其针对群体是依托王家村本村居民开展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挖掘当地的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传统技艺、名人传记、村规民约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并将其内容创作出文艺作品、研学路线和传统的技艺传承。其设计内容共设计5大板块,通过创作文艺作品,让本村村民参与,提升村民素质;通过乡村最美发声者的大喇叭活动,提高本土及外来游客对乡土文化的保护意识;依托个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针对本村居民及游客开展传统技艺培训,并针对本村优秀人员鼓励扶持开办传统手工艺坊,提升传承传统技艺与提升乡土文化的内涵;最后通过开发以乡土为主题的研学路线,将学生和亲子引入乡村,配合乡村解说员了解乡村文化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传统技艺、名人传记、村规民约、民间艺术等诸多方面,并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带领参与者实践农耕文化,并体验传统技艺,打造乡土品牌。

本项目通过对乡村文化的开发,将理论可行性和实践可操作性有效结合,引起广大村民、游客及乡土工作者的重视,为乡村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我要留言 
留言评论2条
热门推荐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631-5866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