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之源,记忆里的乡愁”王家疃村文化公益创投项目
1、申报单位:威海乡土文化研究会
2、项目实施地:张村镇王家疃村
3、项目类型:传承红色文化项目、文化挖掘保护项目
4、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王家疃村的乡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外来文化大多与乡村传统文化难以相互融合,使得王家疃村的乡土文化呈现了一个变化中的“空洞状态”。原有的生态文化被打破,新的文化秩序尚难建立,乡村的文化生活陷入重重困境。
1.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重视。文化冲击导致传统习俗悄然改变,对传统文化节日的重视程度下降。
近年来,随着王家疃村的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碰撞,乡村规划力度不断加强,市场化经济的运行将许多原生态的乡村文化符号破坏掉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建设过程中,相对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大家一直以来用经济的视角看待发展,却忽略了人们生活价值的意义。
同时,村民的思想观念、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村民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和力。近年来,城市文化的冲击导致王家疃村传统习俗消逝的同时,一些习俗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些当地原本遵循的风俗习惯正在乡村中渐渐淡出,在一些传统节日里,像重阳节、七夕节等,越来越被看淡,在商业化包装下,很难重新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中,原来那种节日喜庆的氛围变得荡然无存。
2、年龄结构的断裂导致乡土文化的断裂,朴实的民俗民风淡化。
农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秀美的田园风光中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广泛兴起,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同时也成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契机和切入点。
但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长期处于分隔的状态。村里人以其自给自足的农耕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之间人口流动加快,村里很多人员加入到了市场经济建设的大潮中,村里承载乡村乡土文化的群体成为了老年人。而近年来,随着王家疃村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也发生了变化,生于斯、长于斯、熟悉乡情的“纽带”,因年龄等缘故在日益边缘化、逐渐减少,使得他们无力继续继承和发展乡土文化,致使乡土文化遭遇了相当程度的断裂,挖掘和保护原有乡情,成为了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同时,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导致人们对民俗民风的心里发生了变化,村民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慢慢地淡化和抛弃了。
3. 乡土文化挖掘不够,乡愁符号缺乏。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仍比较滞后,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而乡村旅游要结合农民熟悉的本土民俗文化,挖掘其文化内涵,既能丰富旅游内容,让农民获得实惠,更能让农民在发展、参与乡村旅游中获得更多的文化滋养。从而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和农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发展。
5、项目目标:
1.加强对乡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
乡村文化推广一直是专家学者以及实际工作者热切关注的重点话题。乡村文化离不开乡土,需根植于乡土,作用于乡土,服务于乡土。在建设乡村文化中,首先应该解放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多元文化的社会现象和价值意义,不能简单地认为农村乡土文化就是保守、落后。应该看到乡土文化寄托的是农民的价值情感和精神需要,不同于现代工业文化对物质的需要。乡土文化是原生的和讲究永恒价值的,是不能覆灭的精神家园。
所以,通过对乡土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编纂、传承及传统节日的继承与推广等手段,唤醒王家疃村的村民保护热情,调动沉睡的乡野文化资源,从而更有力地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
2. 尊重乡村文明,加强人才队伍的支持和培养。——农村精英从懵懂到文化自觉,乡土文化借力复兴。
用好村文化礼堂、里口山美学堂。充分发挥现有农村文化礼堂作用,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地方实践。围绕移风易俗、诚信建设,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同时,通过培训民俗技艺,让大多村民特别是年轻村民懂得民俗技艺技能,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致富。开办乡村文创馆,分工合作,部分村民负责生产,文创馆负责收购销售,开创性地建立“文化超市”,实现文化产品的流通与销售。
3. 恢复和重建“乡愁”记忆,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借乡村旅游文化的符号化运作,提升文化内涵
乡愁非愁,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命、生存、生活这三生相系。而乡愁需要有可以寄托的载体,那就是农村。在王家疃村这样一个“熟人”系统的领域,需要通过好的家风教育和村规民约的形成来逐步规范每一个居民的行为,并且发挥乡贤的引领作用,以乡情为纽带,推动乡村文明精神的建设。
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是乡村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成文化资本。拓展村民的职业内涵,让村民不仅可以耕田种地,而且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第三产业,是村民的社会身份发生深刻变化。
这不仅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劳动素质,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架构,增强村民收入,增强乡村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发展。
6、实施范围与受益群体:
王家疃村村民、里口片区临近村落村民以及外来游客
7、项目实施周期:
2021年5月-2021年11月
8、项目执行计划(务必使用合同里的附件1):
目标 | 具体内容 | 量化指标 | 时间安排 | |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开展以建党100周年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保护意识 | 编排文艺作品 | 对王家疃村的民俗风情、传说故事、村规民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将其研究内容创作成文艺作品,通过表演唱等形式让本村村民参与,或编排村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并在每年的纳凉晚会以及全镇的大活报等活动中展示,提高村民对乡村文化的保护意识。参与人数共计不低于50人。 | 编排文艺作品创作:4个 针对群体:王家疃村村民或外来游客 开展时间:6-10月份; 开展地点:王家疃村 参与人数:不低于50人。 | 开展时间:6-10月份;
|
乡村发声者 | 传播王家疃村的民俗风情、传说故事、村规民约以及红色经典,培养本村党员及年轻村民化身乡村发声者,讲党史、话乡情。充分发挥村之声广播站作用,突出本土特色,服务居民和游客,利用“文化电波”,用大家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把党的历史和政策以及王家疃村的美丽故事、民俗风情传送到居民和游客中去。参与人数:每场不低于2人。受益人数不低于300人。 | 开展场次:4场。 针对群体:全村居民、游客 开展地点:王家疃村委 参与人数:每场2人,共8人。 直接受益人数:每场不低于 300人; | 开展时间:6-9月份; 开展频率:每月1场。 | |
画笔下“最可爱的人” | 写生——2场 为王家疃20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及优秀村民模范开展人物画及山水写生活动,邀请威海多位书画爱好者走进里口山,留下美丽的特写。 每场活动不低于5人。 | 开展场次:2场。 针对群体:王家疃村20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优秀村民或优美风光 开展频率:6-7月份每月一场; 开展地点:王家疃村 参与人数:每场5人,共计10人。 | 开展频率:6-7月份每月一场;
| |
恢复传统习俗,增加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 | “我们的节日”——传统节日 | 传统节日--七夕1场 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七夕传统节日活动,激发村民参与和传承传统习俗的热情,开展七夕节制巧果等文化体验活动。每场不低于30人。 | 开展场次:1场 针对群体:王家疃村村民或外来游客 开展时间:七夕节前夕; 参与人数:30人。 开展地点:王家疃村 | 开展时间:七夕节前夕;
|
传统节日--中秋1场 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中秋传统节日活动,激发村民参与和传承传统习俗的热情,开展中秋节制月饼等文化体验活动。每场不低于30人。 | 开展场次:1场 针对群体:王家疃村村民或外来游客 开展时间:中秋节前夕; 参与人数:30人。 开展地点:王家疃村 | 开展时间:中秋节前夕;
| ||
继承乡土文化“符号” | 记忆里的游戏 | 童年里的游戏——1场 开展以童年游戏为主题的套圈、夹珠子等童年活动,凸显地域性的玩法,继承和传承乡土文化“符号”。 参与人数不低于50人。游戏数量不低于4个。 | 开展场次:1场 针对群体:王家疃村村民或外来游客 开展时间:6-7月份 开展地点:王家疃村 | 开展时间:6-7月份 |
记忆里的研学 | 打造乡土品牌,开发以“乡土”为主题的研学路线。1.对王家疃村的村志、红色革命历史、红色遗址、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口述史等方面进行资料整理,完成路线解说稿,并制定研学路线; 每场人数不低于20人。 | 开展场次:6场 针对群体:各中小学家委会研学组织 开展时间:6-10月份 开展频率:每月1-2场。 开展地点:王家疃村 | 开展时间:6-10月份 开展频率:每月1-2场。 | |
加强人才队伍的支持和培养。 ——农村精英从懵懂到文化自觉,乡土文化借力复兴。
| 记忆里的小时候 ——民俗技艺培训
通过培训民俗技艺,让大多村民特别是年轻村民懂得民俗技艺技能,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致富。 | 利用乡村美学堂,开展以传承传统技艺为主题的民俗技艺培训。1.小时候的“好吃的”——1场,每场不低于30人。 | 小时候的“好吃的”——1场 开展时间:7月份,1场。 开展地点:里口山美学堂 | 开展时间:7月份,1场。
|
利用乡村美学堂,开展以传承传统技艺为主题的民俗技艺培训。2.小时候的木艺活——2场,每场不低于20人。 | 小时候的木艺活——2场 开展时间:6-7月份,每月1场。 开展地点:里口山美学堂 | 开展时间:6-7月份,每月1场。 | ||
利用乡村美学堂,开展以传承传统技艺为主题的民俗技艺培训。3.小时候的编筐——2场,每场不低于20人。 | 小时候的编筐——2场 开展时间:8-9月份,每月1场。 开展地点:里口山美学堂 | 开展时间:8-9月份,每月1场。 | ||
利用乡村美学堂,开展以传承传统技艺为主题的民俗技艺培训。4.小时候的剪纸窗花——2场,每场不低于20人。 | 小时候的剪纸窗花——2场 开展时间:7-8月份,每月1场。 开展地点:里口山美学堂 | 开展时间:7-8月份,每月1场。
| ||
利用乡村美学堂,开展以传承传统技艺为主题的民俗技艺培训。5.小时候的手工艺品——2场,每场不低于30人。 | 小时候的手工艺——2场 开展时间:10-11月份,每月1场。 开展地点:里口山美学堂 | 开展时间:10-11月份,每月1场。
| ||
利用乡村美学堂,开展以传承传统技艺为主题的民俗技艺培训。6.小时候的草木染——2场,每场不低于30人。 | 小时候的草木染——2场 开展时间:7-8月份,每月1场。 开展地点:里口山美学堂 | 开展时间:7-8月份,每月1场。
| ||
利用乡村美学堂,开展以传承传统技艺为主题的民俗技艺培训。7.小时候的针线活——2场,每场不低于20人。 | 小时候的针线活——2场 开展时间:5-6月份,每月1场。 开展地点:里口山美学堂 | 开展时间:5-6月份,每月1场。 | ||
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 乡村文创产品开发 | 开发乡村文创产品,部分村民负责学习,学习后可自行生产文创产品,进行景区内销售,实现文化产品的流通与销售。 文创产品不低于8种,参与人员不低于50人。 制定统一logo,进行统一销售。 | 筹集时间:6-8月份 开馆时间:9-10月份 文创产品:不低于4种 开展频率:每月1-2种 开展地点:王家疃村 | 筹集时间:6-8月份 开馆时间:9-10月份
|
9、项目预期成效:
本研究会打造以“乡土之源,记忆里的乡愁”的公益创投项目,是依托王家疃村本村居民及游客开展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挖掘当地的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传统技艺、名人传记、村规民约,然后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并将其内容创作成文艺作品进行编排;同时开展乡村发声者的文化电波、画笔下“最可爱的人”、乡村研学路线、记忆里的民俗技艺培训以及开办乡村文创馆等,本项目预计开展40余场,直接受益人数达3210人,间接受益人数达13000余人。其开展项目内容共设计8大板块,其中包括:
一、创作文艺作品。针对王家疃村的民俗风情、传说故事、村规民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走访、调研,将其研究内容创作成文艺作品,引导本村村民参与,以表演唱等形式编排出本村特色文艺作品,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并在每年的纳凉晚会以及全镇的大活报等活动中展示,提高村民对乡村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 “画笔下最可爱的人”。让书法协会及书法爱好者走进王家疃,用妙笔去记录王家疃的人、事、物的美好。通过人物及花鸟写生活动,让生于斯、长于斯、熟悉乡情的“纽带”留存下来,成就王家疃美丽的特写。其写生作品也可以放入文创馆进行二次商业销售,带动更多的书画爱好者及摄影爱好者为美丽王家疃乡村代言。
三、乡村发声者。充分发挥村之声广播站作用,鼓励、培养本村党员及年轻村民化身乡村发声者,用大家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把党的历史和政策以及王家疃村的美丽故事、民俗风情传送到居民和游客中去。提高本土及外来游客对党的历史和政策以及王家疃村的美丽故事、民俗风情的认识。
四、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恢复传统习俗,增加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
五、继承乡土文化“符号”,开展记忆里的拔河和跳大绳活动,增强村民的集体凝聚力,及游客的乡村归属感,感受乡愁文化的记忆。
六、打造乡土品牌,开发以“乡土”为主题的研学路线。对王家疃村的村志、红色革命历史、红色遗址、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口述史等方面进行资料整理,完成路线解说稿,并制定研学路线2.开发“农耕文化”路线,让研学人员体验农耕3.体验民俗技艺。
七、针对本村居民及游客开展“记忆里的小时候”——传统技艺的培训,特别是本村年轻村民,让他们学习民俗技艺、提升技能,重拾乡村手艺的传承与发展,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壮大,让农村精英从懵懂到文化自觉,乡土文化借力复兴。
八、通过创建“乡村文创馆”,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借乡村旅游文化的符号化运作,提升文化内涵。最后村民们分工合作,部分村民负责参与民俗技艺学习,学习后可自行生产文创产品,文创馆负责收购销售,开创性地建立“文创超市”,实现文化产品的流通与销售,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致富。最后,多元文化在王家疃村内的碰撞,强化村民的乡土意识。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让乡愁在王家疃村的沃土上构建出农村文明的底色。
10、项目团队:
姓名 | 分工 | 学历 | 专业技能 | 实践水平 |
王金 | 项目负责人 | 本科 |
项目督导员
| 威海乡土文化研究会法定代表人。 2012年12月受聘北京市希望公益基金会“国学公益辅导员”称号,具体参与、辅导当地学校(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推广。 2015年6月受聘威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颁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志愿教师”,聘期1年。 2014年荣获“最美阅读推广人”称号。 2014年荣获“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 2017年受威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2016年度威海市最美志愿者称号”。 2015至今,组织传统文化走进社区、学校、乡村、社区等地开展乡村儒学近百余场。 |
曲立群 | 财务人员 | 本科 | 会计 | 近十年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 |
王伟 | 管理人员 | 专科 | 资料收集及整理 | 2016年至今,收集整理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进乡村、学校、企业、城市书房等地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百余场。 |
李长青 | 管理人员 | 硕士 | 乡土挖掘及整理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学士资深历史文化推广人
|
张奉山 | 管理人员 | 本科 | 乡土挖掘及整理 | 毕业于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十年语文教学经验,擅长把晦涩难懂的知识以诙谐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乐在其中,爱上语文。 |
周先超 | 管理人员 | 本科 | 乡土挖掘及整理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催眠治疗师、物理高级教师 |
李秋英 | 管理人员 | 本科 | 乡土挖掘及整理 | 汉语言文学专业、全国中小学语文综合能力测评员、拥有8年的写作方法的研究与编排。 究与究与编排 |
谢玉美 | 管理人员 | 本科 | 乡村发声者 | 原福州军区话剧团演员。转业到齐鲁石化公司,在公司工会任文艺科科长,负责公司文化工作。 在职期间,负责全公司大型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文艺骨干的培训辅导 |
江坤 | 管理人员 | 本科 | 乡村发声者 |
曾荣获“文山杯”诗歌朗诵大赛三等奖、“我是演说家”主持人大赛银奖、“未来杯”诗歌朗诵大赛一等奖。完成首都师范大学吟诵培训班深造并顺利结业。 |
夏敏豪 | 管理人员 | 本科 | 户外运动督导员 | 毕业于山东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铁人三项一级裁判员、游泳教练员、救生员。
|
陶洪涛 | 技能培训人员 | 专科 | 绘画、手绘青花瓷 |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设计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威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威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威海市环翠区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主席,环翠区美术协会副主席。擅长人物、山水画以及手绘青花瓷,每年会举行4至5场个人展览。 |
戚本增 | 技能培训人员 | 书法 |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云风书画院教授。 | |
原天枢 | 技能培训人员 | 本科 | 木艺修复 | 威海职业学院木艺修复课指导老师, 从事木雕根艺及红木家具行业多年,熟知各种木雕根艺产品和红木家具的生产流程及工艺特点,近年潜心研究古建筑、古家具的榫卯结构和修复工艺。精通南派苏作、广作家具的大漆修复工艺;北派京作家具修复和烫蜡技术。 |
翟凤玉 | 儒学讲堂讲师 | 本科 | 儒学讲堂 | 中学高级教师,擅长儒学研究 |
王军好 | 技能培训人员 | 本科 | 非遗花饽饽 | 威海市蒿酵传统花饽饽非遗传承人,威海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威海市环翠区文化产业协会理事,工艺美术设计师。在庆祝建国七十周年之际,大型花饽饽作品《百鸟朝凤九九归一》荣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博览会精品奖金奖。 |
于丽沙 | 技能培训人员 | 本科 | 二胡 | 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山东省优秀指导教师。毕业于河北衡水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主修二胡
。 |
张萍萍 | 技能培训人员 | 硕士 | 草木手工扎染 | 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通过使用纯天然的染色剂,变换出无穷的色彩。 |
赵丽娟 | 技能培训人员 | 本科 | 古琴 |
通过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中国古琴学会古琴师资认证,中级古琴师。
|
吴海蓉 | 技能培训人员 | 大专 | 手工布艺 | 日本手艺普及协会手缝讲师、机缝讲师。擅长手缝拼布、机缝拼布、欧洲刺绣等,先后举办过多场个人手工拼布作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