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树下——传统婚俗文化挖掘与推广项目
1、申报单位:荣成市芬芳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
2、项目实施地:宁津街道渠隔村
3、项目类型:文化挖掘保护项目
4、项目背景:
宁津街道渠格村具有700多年的历史,村中央110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见证着村里的历史变迁。从80年代开始,村里有十多人从事流动婚庆喜宴服务行业,足迹遍布荣成南部沿海地区,对传统婚庆文化有一定的技艺和理解。随着宾馆婚庆的兴起,传统的农家婚庆文化已逐步消失。今年三月,宁津街道投资500万元的乡村振兴项目-农家婚庆体验项目已正式在渠格村动工建设。前期调研发现,农家婚庆体验项目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传统的农家婚庆文化缺少全面总结和梳理; 2、村民对项目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不高; 3、缺少地方特色创新;4、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渠道和手段。
5、项目目标:
总目标:通过对传统农家婚庆文化的挖掘和推广,促进文化服务项目与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的有效结合,为树立乡村振兴品牌创造价值、创造财富。
具体目标:
a对传统农家婚庆文化进行梳理和总结;
b培育和扶持5支婚俗文化村民志愿服务队;
c打造3个地方特色体验品牌项目;
d制作宣传册、宣传单、照片视频,利用公众号、各级新闻媒体进行推广宣传。
6、实施范围与受益群体: 荣成市宁津街道渠格村,直接受益群体为渠格村常驻121户、286位村民。
7、项目实施周期: 2021年5月-2021年11月
8、项目执行计划:
目标 | 计划 | 具体内容 | 量化指标 | 时间安排 |
对传统农家婚庆文化进行梳理和总结 | 前期调研 | 对接村庄主要负责人进行访谈 | 活动进行1次,根据访谈内容,组织项目组成员明确职责分工,确定执行计划 | 2021.5 |
文化挖掘 | 分别对嫁娶习俗、婚庆习俗、婚宴菜品三大类进行访谈记录 | 分成三组,每组安排一名社工、2名志愿者,安排2次访谈活动,计划入户走访12户有着婚俗文化的村民,挖掘整理一份文字材料。 | 2021.5-6 | |
培育5支村民志愿服务队 | 动员和招募本村村民志愿者根据特长,参与到项目中来 | 招募不同年龄段的本村村民志愿者参与整个项目的实施,通过他们的参与、体验、反馈和认可,带动更多村民加入乡村文化建设。 | 1、招募农家婚俗核心团队5人,负责项目实施及结项后的组织事项; 2、招募婚宴志愿服务队15人,主要完成婚宴和旅游团队接待和服务任务; 3、招募文艺志愿服务队10人,负责秧歌、锣鼓、花轿等表演; 4、招募传统面点制作服务队5人,从事农家花饽饽、豆面灯、十二生肖等面点制作; 5、招募喜饼制作服务队5人,为婚庆提供传统喜饼。 上述活动结合走访的两次活动进行。 | 2021.5-6 |
志愿者培训与学习 | 邀请专业老师在村居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礼仪、文艺编排的培训。 | 为35名村民志愿服务队伍,开展4次培训。 | 2021.6-7 | |
打造3个地方特色体验品牌项目 | 根据村里的传统和人才特点,确定品牌项目 | 把张德波的豆面灯、徐金霞的花饽饽、孙金玲的传统喜饼作为特色体验项目,走出去、请进来,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花色品种,打造成旅游体验地方特色项目. | 为三位手艺人提供外出学习机会1次,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村交流1次 | 2021.7 |
组织青少年进行研学旅行。 | 组织辖区内中小学生到村里进行研学旅行,学习体验农家婚庆民俗、传统面点制作等的深远意义。 | 组织2次研学旅行,每次人数不少于50人 | 2021.8 | |
宣传推广 | 录制传统婚俗文化宣传片视频 | 邀请专业团队,从嫁娶习俗、婚庆习俗、婚宴菜品三方面进行宣传推介。 | 录制15分钟的宣传片。 | 2021.7-10 |
印制彩页宣传单 | 印制农家婚俗文化宣传单,利用宁津大集和国庆旅游旺季对周围村民和游客进行宣传 | 印制1000份宣传单,由2名社工、5名志村民志愿者开展2次集中宣传活动 | 2021.9-10 | |
利用抖音、公众号等媒体,进行直播和宣传 | 对婚俗文化及菜品制作进行现场直播,争取打造又一网红打卡地。 | 活动开展二次,每次直播时间不少于两小时。公众号推送10篇。 | 2021.9-10 | |
打造传统婚俗文化长廊一处 |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挖掘的文字资料配上展示村庄特色的图片进行传统婚俗文化的展示推广。 | 制作30幅宣传展图,打造一处村庄文化长廊 | 2021.9-10 |
9、项目预期成效:
本项目主要通过发掘和保护农家婚庆文化活动,引导村民及青少年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中来,解决农家婚庆文化逐渐消失和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宣传推广能力不足的问题。直接受益群体为渠格村常驻121户、286位村民。项目中完成的农家婚庆文化资料不仅仅以影像记录和汇编成册的形式保护下来,为后代传承提供宝贵的资料,更以宣传单的形式传递到更多村民手中,使农家婚庆文化得以活化和推广。培育的五个村民志愿服务队,随着越来越多村民的参与和认可,将在提升村风民风,提高村民凝聚力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项目活动的宣传和推介,在保护传承农家婚俗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的有效结合,为乡村振兴品牌创造发挥着长远效应。
10、项目团队:
姓名 | 分工 | 学历 | 专业技能 | 实践水平 |
王建阳 | 总调度 | 大本 | 中级社工师 | 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 |
吕莎莎 | 项目执行与档案管理 | 大专 | 中级社工师 | 2020年文旅文化传承项目具体执行,具有丰富的社区工作实践经验 |
林国瀚 | 项目视频拍摄 | 高中 | 摄影师 | 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威海市摄影家协会理事,人民日报《民生周刊》特约摄影师 |
柳洁 | 骨干志愿者 | 大专 | 初级社工师 | 丰富的一线社区服务经验 |
邹英华 | 文字整理与编辑 | 大本 | 高中语文教研组长 | 具有较强的写作和编辑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