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活态非遗,助力文旅融合项目
1、申报单位:威海市非物质遗产保护学会
2、项目实施地:佃里院村
3、项目类型:文化挖掘保护项目
4、项目背景:
佃里院村是明代移民村,来自具有龙山文化时期黑陶制作工艺的山东省诸城市(诸城是舜帝的家乡,史载舜帝是龙山文化制陶始祖),一直到上世纪50、60年代,该村的黑陶制作仍远近闻名且传承有序。但目前现状却是窑窖废弃、停产停业、传承困难,亟需深入挖掘、保护和培育此项珍稀的非遗技艺。
同时,佃里院目前的经济业态主要是生态采摘园,但存在同质化严重、辨识度不高的问题,乡村全域旅游面临瓶颈和困境,亟需融合多元文化形态,推进文旅融合,以振兴乡村经济发展。
5、项目目标:
本项目立足威海佃里院村,着力特色创新服务,通过发掘、培育佃里院村黑陶制作技艺,原址重建黑陶窑窖,促进黑陶技艺活态传承与发展,形成文旅融合、研学融合的新模式。同时,发挥学会组织优势,推动该项目的市级非遗申报进程,争取成为高新区第二项市级非遗项目。
6、实施范围与受益群体:
实施范围是威海市高区佃里院村,该村是初村镇南部片区的中心村,共有327户,常住人口约为600人,此次受益群体为佃里院村村民、学生和市民。
7、项目实施周期:
2021年5月-2021年11月。
8、项目执行计划(务必使用合同里的附件1):
目标 | 计划 | 具体内容 | 量化指标 | 完成时间 |
项目乡村调研 | 确定窑址、陶土位置、考察老窑址碎片遗迹 | 项目成员调研协调会 | 6人/次,1次 | 2021.5 |
确定窑址原址位置 | 6人/次,1次 | 2021.5 | ||
确定陶土位置 | 10人/次,1次 | 2021.5 | ||
重建、整饬黑陶窑窖 | 重新设计、建设、整饬黑陶窑窖 | 修建、整饬窑窖一口 | 6人/次,2次 | 2021.6 |
雕刻窑窖石碑一方 | 6人/次,1次。 | 2021.7 | ||
树立黑陶窑窖石碑一块 | 30人/次,1次 | 2021.7 | ||
非遗文化研学 | 学生暑期非遗研学 | 高校学生暑期非遗研学 | 120人/次,2次 | 2021.8 |
中小学暑期非遗研学活动 | 60人/次,1次 | 2021.8 | ||
非遗活态传承 | 开窑民俗活动 | 黑陶窑窖开窑民俗仪式 暨“中国农民丰收节”庆典. (包括木柴采购、运输搬运等人工费2次) | 130人/次,1次 | 2021.9 |
黑陶技艺挖掘与研学 | 邀请高校工艺美术教师开展黑陶技艺交流与观摩 | 10人/次,1次 | 2021.9 | |
组织“亲子手工”志愿活动。 | 30人/次,2次 | 2021.9-2021.11 | ||
加强文化创意,创新非遗产品 | 结合威海其他非遗技艺以及科技创新,创研黑陶文创产品 | 把威海锡镶技艺与黑陶产品融合,在传统黑陶产品上凸显镶嵌艺术,先期制作锡镶黑陶工艺品样品。 | 10人/次,2次 | 2021.9-2021.11 |
采用3D打印技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黑陶技艺结合,创制文创样品。 | 6人/次,2次 | 2021.9-2021.11 | ||
非遗项目培育申报 | 申报2022年度市级非遗项目 | 整理佃里院村黑陶发展史,汇总并整理相关申报材料。 | 申报市级非遗项目1次。 | 2021.11 |
9、项目预期成效:
通过发掘、培育佃里院村黑陶制作技艺,原址重建黑陶窑窖,促进黑陶技艺活态传承与发展,形成文旅融合、研学融合的新模式。同时,发挥学会组织优势,推动该项目的市级非遗申报进程,争取成为高新区第二项市级非遗项目。在此基础上,推动黑陶制作与威海锡镶工艺、新科技3D打印相结合,创制黑陶非遗文创产品。
项目立足佃里院村实际,从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入手,推动佃里院村的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产业振兴,并可进而转化、打造成为高新区初村镇南部片区文旅驿站文旅融合发展的亮点项目。
10、项目团队:
姓名 | 分工 | 学历 | 专业技能 | 实践水平 |
杨子林 | 整体策划 | 本科 | 非遗研究 | 非遗学会理事长,具有较高的领导能力 |
姜 东 | 整体推进 | 本科 | 非遗研学 | 非遗学会副秘书长、佃里院村第一书记 |
刘同胜 | 非遗研学 | 本科 | 非遗研学 | 非遗学会秘书长,具有较高的研学能力 |
管恩森 | 非遗研学 | 研究生/博士 | 非遗研学 |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具有较高的研学能力 |
孙 克 | 非遗研究 | 研究生、博士 | 非遗研究 | 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非遗保护专业博士、具有较高的研究能力 |
李志强 | 影视制作与文创 | 研究生、硕士 | 影视制作与文创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副教授、影视中心主任,具有较高的影视制作与文创能力 |